2025-2026学年新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北京专用)-乐学教程网
2025-2026学年新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北京专用)
此内容为付费资源,请付费后查看
4
限时特惠
12
付费资源
已售 492

2025-2026学年新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北京专用)

简介

2025-2026学年新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北京专用)

2025-2026学年新七年级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11分)

阅读短文,完成各小题。

①中国人爱说,“沐春风而思飞扬,凌秋云而思浩荡”。在汉语里,和时间观念最亲密的词,大概就是“春秋”了。问老人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一说到年华流光,也喜欢使用一个词“春秋”。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用春秋来形容时间的流转?从来没管它叫“冬夏”呢?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甲】fāyuán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于中国人的诗情吧。

②实际上,春秋拥有富于变化的特征。独坐西楼,听夜雨敲窗,第二天满眼繁花,从听觉到视觉的转变,这个情景是春天能看见的,正如“①_______”;一夜听风声,第二天满地落叶,这个情形是秋天能看见的,正如“②_______”。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蓦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着我们的内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春秋之间,我们看见生命的成长和希望,也看见生命的颓败和老去的感伤。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在春秋上寄予了这么深的诗情的原因。“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中,时间刚刚开始,春花次第向人们展开笑颜。人们可以一点一点地把梦想种在现实的土地上,看它开花,看它抽穗,看它结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也许就藏在金灿灿的稻稳上,也许藏在黄通通的柿子里,也许藏在绿油油的菜畦中,也许更藏在【乙】xī xī lì lì的秋雨中。

1.(2分)根据【甲】【乙】两处的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工整地写在米字格中。

2.(2分)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猝不及防(cù)  寄予(yú)   结果(jié)

B.猝不及防(zú)  寄予(yú)  结果(jié)

C.猝不及防(cù)  寄予(yǔ)  结果(jiē)

D.猝不及防(zú)  寄予(yǔ)  结果(jié)

3.(3分)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经常调动人的感官,生动地展现景物的特点。请阅读下列写春的诗句,判断作者调动的感官,品读诗句的妙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     )

③踏花归来马蹄香 (     )

4.(2分)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次第         次北固山下

B.春秋几何       几何学

C.一年之计在于春    百年大计

D.猝不及防      由表及里

5.(2分)结合语境,填写在①②处最适当的诗句依次是(     )(     )

A.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B.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C.月冷天风吹,叶叶干红飞。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古诗文鉴赏(共21分)

(一)(6分)按诗词原文填空。

6.(6分)我们热爱古诗词,因为她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寒食节到来,我们会想到“春城无处不飞花,①_______”;七夕节让我们感受到“②_______,脉脉不得语”的意境。遇到艰难坎坷,我们会想起《竹石》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③_______”;遇到老年人哀叹“夕阳无限好,④_______”时,我们可以借用苏轼《浣溪沙》中的“谁道人生无再少?⑤_______!_______”劝慰他。

(二)(7分)人们望月而歌,留下无数有关月亮的诗词,请阅读古诗并完成题目。

【甲】十五夜望月               【乙】宿建德江

[唐]王建               [唐]孟浩然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2分)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最后一句用委婉的语气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含蓄地表达出来。

B.乙诗中“客”是诗人自指,表达了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C.甲诗描写了中秋节的习俗,林杰的《乞巧》、王安石的《元日》也都写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

D.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8.(2分)下列诗句表达的情感与甲、乙两首完全不同的是(可多选)(  )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9.(3分)两首诗都描绘了月之景,请你任选一首,摘录写景的诗句,写写“看”到的画面。

(三)(8分)古文阅读。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乙】疑邻窃斧

人有亡鈇①者,意②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③,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④于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其邻之子非变也, 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⑤也。

——《吕氏春秋·去尤》

注:①鈇:通斧。 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尤:通“囿”(yóu),局限、蒙蔽。

10.(2分)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国人道之(讲述)

B.人有亡鈇者(丢失)     言语,窃鈇也(语言文字)

C.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其家穿井(等到)

D.无为而不窃鈇也(行为)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鈇(不久)

11.(2分)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国人道之

  • 有闻而传之者 B.求闻之若此

C.得一人之使        D.意其邻之子

12.(4分)甲文和乙文两个寓言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为人处世的感悟。

三、名著阅读(共5分)

完成下面小题。

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于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的枣子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都装在车子内,叫声:“聒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13.(1分)这段话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______________》中的情节。

14.(2分)下列故事出自这本名著的是(  )

A.三英战吕布   B.三打祝家庄       C.三进大观园       D.三借芭蕉扇

15.(2分)“好人有难皆怜惜,奸恶无灾尽诧憎”,诗中“好人”指的是______,人称外号“及时雨”(   )

A.晁盖             B.柴进             C.武松             D.宋江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6分)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神秘的星空,静谧深邃又复杂多变——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若是用三脚架和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约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冬季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6.(2分)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耀的,多数是行星,少部分是太阳系中的恒星。

B.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

C.何时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D.冬季星空亮星较多,因此冬季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17.(2分)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态。

B.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银河系的形态。

C.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D.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18.(2分)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以疑问的形式交代了说明对象,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B.第③段中的加点词语“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段主要说明了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所取决的因素。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采用时间顺序介绍了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二)(17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海棠树里的张望

史铁生

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②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书包挂在房檐上。

③“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枝,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的海棠花雨。奶奶常独自呆愣,目光渐渐迷茫,渐渐空荒,透过老海棠树浓密的枝叶,不知所望。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又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垠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拉刷拉”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这样我才明白,她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

⑦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

⑧所有的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就回答:“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

⑨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与空荒⋯⋯

⑩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9.(2分)文中讲述了奶奶和作者的故事,请根据故事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①春天,奶奶唤我帮她糊纸袋。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天,奶奶不要我帮她扫院子。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3分)从奶奶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1.(6分)作者写人善于运用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请填写下表,完成对例句的赏析。

例句 描写方法 表达效果
我两腿攀紧树枝,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                                                      

                                               

…………

参考答案

1.(2分)发源   淅淅沥沥

2.(2分)C

3.(3分)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4.(2分)C

5.(2分)B   C

【解析】

1.本题考查字形的掌握。

根据汉字书写的要求以及语境可知,“fā yuán”写作“发源”,“xī xī lì lì”写作“淅淅沥沥”。

发源:河流的起源。比喻事物的开端;

淅淅沥沥:形容下雨的声音。

…………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9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