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题型专练
专练05:观点论述题
第一部分:观点论述题通用审题方法与解题技巧
明确核心观点:仔细阅读题目,准确找出题目给定的观点或主题,这是论述的核心。如题目 “有人认为,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请谈谈你的看法”,核心观点就是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后续论述需围绕此观点展开。
关注限定条件:注意题目中的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词。例如 “结合隋唐时期的史实,论述经济繁荣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隋唐时期” 限定了时间范围,“经济繁荣对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明确了论述角度,答题时要紧扣这些条件。
分析问题类型:判断是支持、反驳还是辩证看待给定观点。若题目问 “你是否同意‘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导致军事力量薄弱’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就需明确选择赞同、反对或辩证分析的立场,进而组织论述内容。
确定论述立场:根据审题结果,明确自己对观点的态度。若赞同,需找出支撑观点的史实;若反驳,要列举反例并说明理由;辩证分析则需既指出观点的合理性,也阐述其局限性。
构建论述结构:采用 “总 – 分 – 总” 结构。开头表明立场,点明核心观点;中间分点论述,用具体史实作为论据,做到史论结合,如论述 “唐朝的对外开放促进了文化繁荣”,可列举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来华等史实;结尾总结升华,再次强调观点或阐述启示。
运用历史史实:选取准确、典型的历史史实进行论证。例如论证 “元朝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可列举元朝形成回族、大规模人口流动、推行行省制度加强管理等史实,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第二部分:观点论述题(20题)实战演练
1.(24-25七年级下·河北邢台·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运河史事表(部分)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大业”是哪个皇帝的年号。并指出隋朝大运河分为哪四部分?
(2)根据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24-25七年级下·江西抚州·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什么变化?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24-25七年级下·福建·期中)阅读下表材料,回答问题。
(1)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主要文献史料包括:史书、文书档案、文集、简牍等;主要实物史料包括:器物、遗迹等;主要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等。材料中③⑤同属的史料类型是 。
(2)根据上面图文材料,选择两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4.(24-25七年级下·江西九江·阶段练习)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熙载夜宴图》的创作背景。
(2)从图2中选择两幅相互关联的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5.(24-25七年级下·山西·阶段练习)国家统一·历史大势。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发展时期。
(1)根据上面导图的相关信息,写出①处的史实,并简述其影响。
(2)阅读下表,把“_______”处填写完整,并简析唐朝兴盛的原因。
(3)请从下面图示中选择三例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6.(24-25七年级下·福建南平·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大唐西域记》是记录了哪位人物的游历经历。
(2)请从表中选择两个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写事件序号),拟定一个主题加以论述。(要求: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7.敦煌文化是世界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盛唐强大的国力与开放的胸怀为敦煌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位于丝绸之路要冲的敦煌集中了来自中原、西域和其他地区的优秀艺人。不同教派在这里共处,不同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敦煌飞天的造型衍变和绘画技法上达到鼎盛。
——摘编自樊锦诗《敦煌石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敦煌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任选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源,自拟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说明敦煌的历史文化价值。
8.(2024·江西上饶·一模)某校开展“小钱币,大历史”主题学习活动,整理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部分货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1中各诸侯国的货币形制不一、币制混乱,请你解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图2是秦半两,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货币后在全国流通”,请你指出秦始皇统一货币的主要目的。
(2)北魏、辽、西夏等政权货币的外观存在相似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3)小明通过比较上述货币,认为“上述材料不仅能反映秦对后世币制的影响,也能反映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材料,对其观点作进一步阐述。
9.(24-25七年级下·全国·课后作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宋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变化如下。
(1)根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 民族关系 ”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 相关史事加以阐述或说明。
10.(24-25七年级下·全国·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755年,唐所设立的哪一位“节度使”发动了叛乱?这一叛乱造成了什么影响?宋太祖吸取这一教训采取了哪一国策?此后的宋太宗坚持这一政策并推动了哪一格局的出现。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1.(24-25七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宋朝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自宋以来,江南圩田大兴,稻麦复种遍行,苏湖熟则天下足。又有占城稻耐旱早熟,民争引种,亩产倍于往昔。
——摘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南宋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昼夜不绝。
——吴自牧《梦粱录》
(1)根据材料一,列举宋代农业发展的两项具体表现。根据材料指出其对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宋临安的商业活动有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表格,分析南宋手工业发展的趋势。
(4)图中的货币,反映了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这一变化有何影响?
(5)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代经济‘革命性’转型的时期。”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小短文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中任选两个角度论证这一观点。(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
【12.(24-25九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中华文明作为地球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明之一,在过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独特的政治制度、经济实力、民族交融等都为中华文明的领先地位提供了持久的支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今,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公元前127年时,汉皇帝又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仅仅成为大地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海泥中挖出。船身残长24.2米,宽15米,分13个隔舱。舱与舱之间用木木板隔开,缝隙处用棡油灰和麻丝腻密,形成成一道不透水的隔壁。海船出土时,舱内遗物非常丰富、有香料、药材、木牌、铜钱、陶瓷器、竹木器等。
图3 福建出土的宋代海船 这是一艘卣宋远洋货船,1974年在泉州市后渚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在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2)以上图文信息反映了中国古代商路的开辟、农业技术的革新、港口城市的繁荣。请写出对应的商路、农具名称。分析图3作为考古史料可用来研究南宋经济领域的哪些现象?
(3)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3.(2025·河南周口·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演进的过程有自身的规律。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印刷术、造纸术等的发明和普及,便利了文明的传播。郡县制的建立、科举制的建立、比较完善的文官制度的建立,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德治的重视、百家争鸣的局面、唐诗的繁荣等精神文明的发展,都具有带动整个社会和文明前进的意义。
——摘编自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二 这三种发明(印刷、火药和磁石)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第一种是在学术方面,第二种是在战事方面,第三种是在航行方面,并由此又引起难以数计的变化来。
——摘编自【英】培根《新工具》
(1)据材料一,概括推动中华文明演进的动力。
(2)请从材料二的观点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八股的程式死板、形式繁难、出题范围也过于狭窄,不可以抒发感情、表情达意,是完完全全的一种科举工具,但往往通过八股考试筛选出来的人又相对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这种矛盾的现象又做何解释呢?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八股具有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1)根据材料,简述八股取士的命题范围。
(2)你是否同意“八股文具有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5.(2024·江西吉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骞出行时随从百余人,十三年后,只有两人得以生还。他亲才行防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诸国,又对附近五六个大国的国情细心调查了解,回长安后将有关信息向汉武帝作了汇报。张骞的西域之行,以十三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闻的丰富的西域知识,同时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了当时中原人世界观中的两极之地。
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28年间,郑和奉明王朝之命,率领庞大的船队7次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曾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共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发现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比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航海家的航海活动都早。可以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请列举一个明朝对外关系史上除郑和外的另一个著名人物和其业绩。
(2)请从材料提炼出一个有关中外交流的观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
参考答案
1.(1)大业:隋炀帝或杨广。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示例一:观点:大运河的开通,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述:中国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示例二:观点: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劳民伤财,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论述:隋代大运河的开通,都是隋炀帝兴师动众,役使数百万百姓去修建,民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疲于应付;破坏了社会生产,隋炀帝的三次巡游江都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靡费金钱无数,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农民起义,最后导致隋朝灭亡,所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开通大运河
【解析】(1)大业和大运河:根据材料“60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按由北到南的顺序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因此,材料中“大业”是隋炀帝杨广的年号。大运河: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小论文: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示例一:根据材料“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拟定观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对后世影响深远。然后结合所学大运河开通后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论述:中国大运河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示例二:根据材料“淮南民十余万”“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死者十之五六”“丁男不供,役及妇人”“用金银财物巨亿计”“第二次巡游江都”“第三次巡游江都”等可拟定观点为:隋代大运河的开凿,劳民伤财,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然后结合所学隋代为开通大运河劳民伤财、激发矛盾等知识进行论述:隋代大运河的开通,都是隋炀帝兴师动众,役使数百万百姓去修建,民工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疲于应付;破坏了社会生产,隋炀帝的三次巡游江都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靡费金钱无数,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了农民起义,最后导致隋朝灭亡,所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预览已经结束,开通会员后可免费下载高清完整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