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资料来自专辑:
2024-2025学年六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项复习
专题10习作训练
命题焦点:
“写作”部分的检测,形式相对其他部分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作文的体裁多样,命题也随之发生变化。《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语言交际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这也成为现阶段和以后的作文命题焦点。从题型上讲,主要有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以及给材料作文几种。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作文基础知识、记叙文、应用文等几方面。特别要提出的是,想象作文由于它能充分展示同学们的“创新意思和能力”,更有利于同学们“自由表达”,也成为作文的命题焦点。 |
根据命题焦点对本册1—4单元做如下复习:
一、习作复习要点。
二、(1—4单元)习作新学知识盘点。
1.家乡的风俗
2.写作品梗概
3.让真情自然流露
4.心愿
三、(1—4单元)习作内容盘点。
1.家乡的风俗。
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2.写作品梗概。
提问:当我们遇到以下情况时,需要我们怎么办?
☆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高年级每位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
☆班里每周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本书。
☆你的好伙伴看到你最近读一本书很入迷,很想知道你读的这本书讲了什么。
遇到以上情况,需要我们对书的内容进行概括,以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这本书。
可以这样来写书的梗概:
选择你读过的一本书写梗概。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看他们是否能明白书的大意,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对没写清楚的地方进行修改。
3.让真情自然流露。
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都会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无论是开怀大笑,还是火冒三丈,这些都是我们的真情流露。
你有过这些感受吗?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选择一种你印象最深的感受,先回顾事情的经过,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写的时候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把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如果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情感有所变化,要把情感的变化也写清楚。
4.心愿
心愿,就像一棵刚刚发芽的种子,播种在土壤里,尽管渺小,却终将开出美丽的花朵。你的心里埋藏着哪些心愿呢?
课本中题目是给出了一系列心愿,为我们打开写作思路起到了辅助作用。从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这些角度思考,选择你最想和别人交流的心愿写下来。
写之前想一想,选择什么材料能够更好地表达你的心愿。再根据想表达的内容,选择一种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如记叙故事、写信,或者写日记、创作诗歌·
写好以后认真读一读,用修改符号修改不满意的地方,使语言更加通顺、流畅,意思更加清楚、明白。
四、(1—4单元)习作指导和佳作赏析
1.家乡的风俗
【写法点播】
1.交代自己感受到的民俗特点是什么。
2.围绕这种民俗的特点,生动描述民俗活动的经过。
3.谈一谈自己对这种民俗的感受,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拟题思路】
本次作文并没有给出具体的题目,属于自由命题作文。依据作文要求,围绕两个方面命题:第一个是离不开“风俗”,让人一看到题目就会知道这是写风俗习惯的;第二个是直接用风俗的名字命名。作文题目体现文章的写作目标。作文命题时,要有声有色,吸引人,尽量避免大众化的文题。
我的魅力题目:可以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家乡的“大秧歌” ●家乡的春节 ●杀年猪 ●闹花灯 ●……
【写作思路】
【组织材料】
【佳作赏析】
给表姐装喜被
表姐明天要出嫁了。我们家乡的风俗是要表姐的姑姑和姑父——我的爸爸妈妈去装喜被。因为是星期日,我便也跟着爸爸妈妈去了舅舅家。
舅妈把所有要装进被子里的东西都准备好了,就等着我爸爸妈妈来装。
被套颜色是大红和大绿,上面有龙凤呈祥、龙开富费等图案。棉胎是用表姐夫的父亲自己种的棉花弹成的。这被子满含父母的心意啊!爸爸妈妈把棉胎装进了被套。我说:“就这么简单?”舅妈说:“还要装很多东西呢。你马上就知道了。”
不一会儿,舅妈拿来了栗子、花生、桂圆、枣子、核桃、糖果、年糕等东西,让爸爸妈妈一起装进被子里。“为什么要装这些东西呢?”我问妈妈。妈妈说:过去,花生代表生了儿子又生女儿,花着生,枣子、花生、桂圆栗子就是早生贵子;年糕代表步步高升;糖果代表生活甜蜜;核挑嘛……
舅妈并没有让爸爸妈妈把这些东西直接放进被套里,而是让爸爸妈妈先把两床被子相对地叠在一起把东西放在一个红袋子里,然后把这个装有东西的红袋子塞在叠好的被子中间,最后用红带子把枕头和被子一起捆好。跟被子放在一起的还有一杆秤——过去有秤砣的那种长杆秤,用红布条缠着。这杆秤表示称心如意,是希望表姐婚后的生活称心如意。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家家户户都有各种各样的被子,但是喜被代表着长辈们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装喜被这个可俗也被我们一直廷续着。
亮点借鉴:
本文是从装喜被这一活动来介绍家乡的婚礼习俗的,这个习俗把亲戚之间的关系拉得更进了,表达了长辈们对子女的美好愿望。
家乡的大秧歌
我的家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上,那里虽没有都市的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家乡的大秧歌,更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提起大秋歌,在家乡那真是家喻户晓。家多的男女老少,个个都能扭上一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镇大大小小的广场上便响起了咚咚的锣鼓声和优美的唢呐声,这声音像一种号令,过不一会儿,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广场上。他们有的手中拿着扇子和手绢,有的携着妻子和儿女。小商贩们千脆在周边支起了小摊床。一时间,广场上变得热闹非凡。
大秧歌扭起来了。虽然队伍中多是中老年人,可他们脚步轻盈,姿态优美,动作极为协调,尤其是手中的扇子和手绢,舞弄得出神入化,舞出了别样的风采,尽情地挥洒着他们内心的喜悦和幸福。此情此景,引逗得一些青年和孩子心里有些发痒,也争着加入到秧歌队伍当中,那一条条彩色的“长龙”也越来越长了。队伍的四周围满了观众,他们一边欣赏,一边唠着家常,自在悠闲。唢呐不时地变换曲调,秧歌的队形和动作也随着变化,让人久看不厌。这样喧的场景会直持续到夜深才结東。
家乡的大秧歌,不仅是人们每日的精神大餐,也是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节目。每到节日,秧歌手们便身着彩装,那些孩子们喜欢的“大头娃娃”“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纷纷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喜庆气氮。
何!家乡的大秧歌,你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你就像陈年的美酒,醇香甘甜,沉醉了家乡人的心。
亮点借鉴:
这篇习作语言质朴,用词准确,颇有作家老舍的语言味道。整篇习作紧紧抓住了“家乡的大秧歌”这一特有民俗展开,将扭秧歌火爆热闹的场景绘声绘色地刻画了出来,结尾巧用比喻,深化了习作的主题,突出家乡的大秧歌是小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增加了习作的趣味性。
2.写作品梗概
【写法点播】
1.精读完作品后,把握主要内容,长话短说。
2.注意作品内容的安排,要做到详略得当。
3.关键要素要表达清楚,比如主要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考点演练
习作一 家乡的风俗
1.审题
这篇习作属于( )的文章。
A.写人 B.记事 C.写景 D.状物
2.选材
在符合本次习作主题的素材后面打“√”。
A.参观看花灯、猜灯谜活动( )
B.周末和爷爷奶奶包饺子( )
C.旅游到云南参加了泼水节 ( )
D.近期产生的流行曲艺 ( )
3.理清思路
理清自己本次习作的思路。
①审清内容: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应重点描写 ;如果是写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应重点描写 。
A.风俗的来历 B.节日风俗的特点
C.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②我准备在习作中介绍 这一风俗习惯。
③广泛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是经过长期形成并不断传承延续的,为了更好地展现家乡的风俗习惯,除了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回忆,我还通过
等方式丰富对家乡风俗习惯的感知。
④抓住主线:《北京的春节》以时间和人们的活动为主线,展现了老北京过春节的温馨和美好。在本次习作中,我想以 为主线,展现家乡这一风俗习惯 的特点。
⑤详略得当:习作时,做到详略得当会使文章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我要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
…………
参考答案
考点演练
习作一 家乡的风俗
1.B
2.A.√
3.①BC
②示例:家乡的皮影戏
③示例:上网查阅、向长辈咨询
④示例:事物的特点造型新颖逼真、唱腔独特
⑤示例:皮影的制作工艺、皮影戏的演出方式 皮影戏的历史、对外交流和文化价值
…………